独家专访陈萍生博士之一:推进智能制造,回归企业家经营视角
【有态度 | 有深度 | 有力度的原创型产业新媒体】
造奇新媒体导读
本文为“对话智能制造系列”之一,在整个对话的策划里,试图廓清各种因素的干扰,回到企业家视角,回到经营目的本身,如何看待智能制造,以及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大势下中国企业“如何赢”的问题。
文 | 刘成军,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创始人兼主编,智能产业深度观察
专访系列:
独家年度回顾之一 | 2011-2016年,“工业4.0”概念及体系演进历程
独家年度回顾之二 | 从“数智联”视角剖析迈向工业4.0的路径
制造业最近的未来——从工业4.0到产品4.0 | 独家年度回顾之三
本期访谈嘉宾
陈萍生博士
美籍华人,原美国系统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赞助创新科技实验室负责人
NSF科技专案评审委员
美国伊利诺州Bradley University终身教授
美国益华电子(Cadence)中国及香港总裁
美国MarchFIRST咨询企业总监 (转型升级咨询/解决方案)
台湾杨铁机械公司执行副总(企业重整转型升级全球布局)
台湾志丰电子集团总经理(企业转型升级及主板上市)
台湾合鼎科技创办人兼总经理 (品牌产品全球行销)
深圳泛宇科技创办人兼总经理 (智能系统研发/生产)
香港ITApps集团执行董事 (管理咨询和解决方案 )
香港应用科技ASTRI总监 (智能系统研发及技术授权)
经历:
美国国家一级注册工程师
世界500强卡特彼勒, 波音飞机, 福特汽车等高级顾问
日本PowerView集团首席顾问 (国际化)/台湾工研院顾问
台湾统领杂志及商务周刊专题报道企业卓越领导人
多项论文及专利
专访记者刘成军:陈博士,您好,首先很高兴跟您对话工业4.0和智能制造。在深入探讨之前,先要明晰一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国内制造产业的发展情况,这是我们推进智能制造的现实起点。对于国内制造企业的成长路径,以及与之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群体,您有何观察?
陈萍生: 私人制造业的发展起步主要有两个主轴,第一类是做的比较低端的民生产品,这样的产品相对简单,不论是制造或是设计等需要的门槛不是很高,基于国内刚需的市场机会,大量的低端的民生用品需求有待满足。只要工厂能够生产出来就能够销售出去,企业非常容易获得相应盈利。由于这样的特点,进入的类似企业会非常多。但当市场刚需渐渐被满足,且不再高速成长的时候,同质化低端用品的产能出现过剩成为必然。
第二个主轴是代工起家,即为国际品牌代工的加工产业,如台商、港商。他们主要是依靠低廉的人工费用和中国人的勤劳聪明建立了任用了大量的职工的加工产业, 随着加工产业的成长和供应链的需求连带培养了大量的制造企业,加上央企国企的发展,中国成为了制造大国。
原来依靠便宜的人工和生产效率的管理,而现在因为科技的进展,自动化变得非常有效率,自动化大有取代人工的趋势。使用自动化设备的技能,需要熟练的工人,而现在可以将工人成熟的经验转化为数字化嵌入到系统里,这将给企业用工环境和政策产生深远影响。自动化对人工的需求减少,科技减少了对技术和经验的依赖,跨行业操作就变得更加容易,制造不能只以勤劳和严格管理为主要依托。
以汽车工业为例说明,汽车工业是工业体系里最重要的带头产业,历史上,国外的汽车工业发展是都会连带提升本国配套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汽车工业在国内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纯粹组装型,工厂设备和车上所有的材料和零部件全部从国外进口;
第二个阶段:还是以组装为主轴, 但少部分的比较低阶的工厂设备,还有基本材料如钢板、椅子等等的零部件开始使用国内的供应商, 对国内的制造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第三个阶段:许多零部件已在国内生产, 国内汽车工业以可以掌握大部分的生产制造技术,,但是对汽车的设计工程掌握度仍然有限,,关键生产的设备仍然是从国外进口。中国汽车工业虽然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但是受制于合资体系缺乏灵活性和主控权,许多汽车工厂仍然独立作业彼此无法协同运作形成一体发挥不了规模大的优势。
国内自主品牌的份额逐渐加大,2016 上汽通用汽车生产的Buick Envision定价4万美元第一次批量正式进入北美市场销售,国内汽车工业的自主性也逐渐增强。
国内每年汽车产量两千多万量,作为工业的龙头产业——汽车产业要有责任感,量大价值高,汽车工业需要大量的供应体系,是能够系统全面带动一个国家生产科技和制造能力的主流行业。如果能对国内产业供应链采购加大力度,同时进一步倒逼制造链的产品及品质提升,包括前端的生产设备、工业软件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这样能很好地把产业链整体水平再向前推进一个水平。如韩国,大量采购国产汽车——起亚汽车,主要采购国内的供应商产品,最终形成国内强大的企业供应链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迅速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对于软性和脑力思考、管理系统及企业文化的方面还不够关注,对科技工程的认知不够,这导致先进科技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效果差。如果不从企业的软实力方面着手,通过管理和善用科技,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实现升级,只是还与原来一样生产低端产品,迟早会被客户和时代抛弃。
专访记者刘成军:关于制造业转型与升级,业界及各方都有诸多探讨,政府政策频出,市场上新概念亦不断涌现,从之前的两化融合到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再到智能制造与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不同利益主体推动的众多概念让企业家无所适从。企业家该如何看待这些新概念?
陈萍生博士: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看,今天这样的状况在历史上都已经发生过很多次。1980年代开始,美国制造业面临日本公司的强烈冲击,日本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很畅销,美国制造企业的日子不好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迷茫。制造业本身作为实业,需要面对许多听起来是“不足以道来”但是又有实际影响的事务, 企业从来就不会是处在完美无缺点的绝对理想状况,从理想化的角度来看每一家企业都有数不尽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
1990年代末期,互联网普及和繁荣起来,企业有很多憧憬。当时市场上有一种声音——“所有企业要立即迎接互联网,要做彻底改变”,典型如IBM和巴菲特都是被归类为太过保守的企业和人物要被时代淘汰的。很多企业为了迎接互联网,把企业运作的核心主轴一脚踢开,盲目的迎接互联网. 这种情况与当下中国的实际是有些雷同。如今中国出现这样的“盛况”,到处都在谈工业4.0,个个谈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谈尖端科技,谈特殊案例。以理论和科技本身来谈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和话题,站在桥上看的人和激流游泳的人对事情的迫切性有很大的差异。
2000年网络出现泡沫,严格讲起来,是网络时代的发展并没有破灭,是对网路到来的效益期望值有时间上的落差,是“互联网改变世界”,“互联网改变商业模式”,“互联网改变商业运作”的实际规模和实现的经济价值幻觉破灭。其实,互联网趋势是一直没有变的,确实是对的。
有些企业理智的善用互联网来强化企业的运作,随着互联网的成熟而强大。但当时的讨论太过激烈,许多企业家在当时的情境下是恐慌的,没能冷静思考企业经营和市场实际需求的演变的本质不理智的期望——互联网短期内会引起世界的巨大变化,这个期望值是太不实际。所以说,互联网趋势是对的,但是整个过程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进化。对于当下热烈的讨论,企业家也同样需要以企业经营的目的为出发点冷静思考。
科技发展已经有数百年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来不断持续的优化科技,科技是一步一步的在进步,科技的普及化和深入应用 43 35511 43 15536 0 0 2063 0 0:00:17 0:00:07 0:00:10 2896 43 35511 43 15536 0 0 1899 0 0:00:18 0:00:08 0:00:10 3160也会加速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大环境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对理论和科技更加有加速的作用,但是科技进展往往不是断层式的一下子爆发出来 。
中国之于科技,从清朝到民国基本上停滞。真正开始在科技进步上追赶,也是近三十年的事。所以,企业家要明白,我们对科技的认知和应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一方面,要认清企业不善用科技就有可能被淘汰,但是在运用科技寻求改变的时候,不要忘记经营本质,必须以企业经营效益为中心考虑不要本末倒置。
简单来说,企业生存和发展就是追求两件事情,一是要拿到好订单订单,要清晰了解客户的需要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拿到订到之后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产品和服务扎扎实实做好,不但产品品质好,产品有特色,而且企业还要实现盈利。对于工业4.0所谈的理念,企业不要期望一下子进化到智能化,而是要先把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不要被这些时髦概念所驱动、所迷惑。
在创新和务实之间,理想和现实之间,企业家需要全面理智的判断取得适度的平衡。
科技的进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形态,产品与服务一定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取代趋势。例如,新能源汽车发展不断的在进步,市场份额也在扩大中,有朝一日有很大可能取代现在的发动机汽车。但是,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还存在着许多要配套的环节如成本偏高、便利性不足、充电站布局不完善等问题,国内新能源汽车仍然还不是汽车的主流, 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还是缺乏经济效益的,成本的合理化境都还需要时间来优化。
也就是说,虽然新能源汽车代表未来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但要全面取代发动机的汽车还是要相当长的时间,企业家不能掉以轻心,同时也不能乱了脚步,抛下了现有的运作不顾一切的往前冲。
智能制造是一定的趋势,智能化却不能单独存在,没有制造哪有“智能”制造,谈智能化之前现有企业的基础管理和两化融合需要先做好,这是目前急需的。智能化像是翅膀,能让马飞起来跑得更快更远,但是瘦弱的马加上翅膀也跑不起来。
工业4.0 不是具体的工具设备产品或是系统,更不是花钱买了就搞定的事,德国提出工业4.0 也一再强调这是个未来战略,要实现智能制造的理想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发展。特殊的成功案例背后,有许多没有浮上台面的风险和不为人知的困难和历练,华为今日的成功不是如法炮制就能一步到位,工业4.0 理念还是需要逐步来落地。
企业家的认知和危机意识可以延伸到十年二十年的未来,但是企业的规划和实际行动却仍然需要把重心就放在近期可实现的效率上,中小型企业资源较少必须面对许多现实的挑战,像是在激流里游泳者, 时时处在淹没的危机,必须要调整对太长远事情的关注和投入,计划要做的事能考虑到五年后能产生效益的就已经够长了。
刘成军:面对新事物新概念的时候,科学认知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在概念混沌时期,会不时出现“新瓶装旧酒”,把原先实践的事情加上“智能化元素”,或者“过度泛化解读”,把未来远景看作是即将到来的现实。国内从工业4.0 热闹起来的三年多的时间内,各种概念、理论、观点、案例冲击也不断凌乱了人们的认知。您如何回到本源上思考工业4.0和智能制造本身?
陈萍生博士:工业4.0使用的科技和生产制造的理念与工业3.0的科技和理念并没有革命性明确的界限, 有点像是PC电脑的操作系统从1980年代的OS/2开始, 随着电脑硬件和软件技术不断优化,数十年的持续进展表现在今日的Windows10上,但是Window10和以前的Windows版本相比并非是革命性完全创新的产品。
顺应了科技进展优化和普及化,工业4.0基本上还是跨在工业3.0 CIM(电脑整合制造)的框架上强化数字化深入落地到设备,对象和制造相关的所有运作, 同时,更强调系统性的整合应用数据来提升自主判断或是预测的精准度,工业4.0也可以该叫做工业3.1,是工业3.0的增强版, 工业4.0只是个理念,是架在工业3.0的科技和应用提升了制造的理想境界。
不论是工业3.0或是4.0,都是离不开依靠电脑和互联网科技。几乎所有现在所谈工业4.0理念和科技入3D打印,机器人,工厂数字化可视化,虚拟实体, 云计算大数据甚至人工智能的应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实施了。最大的差异点是,原来昂贵的科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便宜和便利,以及网络环境的进步,大数据的流动已成现实。所以,不能因为它叫工业4.0,就以为它和工业3.0有这么大的差异。
再来看智能制造,先要考虑制造效益本身之上。举个例子,智能化强化了自我管控和自我调整的应用,大数据提升了精准判断和决策。企业本身是也应该是有感知的系统管理运作,不论工业3.0或是4.0,实现全公司信息化和适度的自动化都是必要的,做好这个两化融合才能去谈推进智能制造的进程,没有数据哪来的智慧。
刘成军: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在中观产业层面主要面临着产业集体过剩和价格持续下滑的窘境,在企业微观层面,面临订单不足和小批量多品种订单的供应问题。企业家群体关注智能制造,在您看来,其最基本的诉求是什么?
陈萍生:缺乏特色的产品价格持续下滑,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这本来就是市场一定的常态,也是所谓的红海中企业一定会经历的阶段。企业面临这样的竞争窘境,不要舍近求远,回到企业经营的本质,把产品和服务做好更要好好关注客户,更在乎客户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仅仅着眼于与客户的买卖关系,同时建立产品之外的更紧密的服务关系。在产能过剩已是事实的情况下,不要在一味地低价竞争。
此时,注意力不能仅仅放在工厂车间设备,设备投入短期内是可以看到加工速度加快但如果没有企业完整的配套运设备造成的整体效益未必最大,更多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去考虑,改变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的提升,不断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样可以拉大与竞争对手的门槛。
刘成军:我了解到您不仅跟上海电气这样的大型国企打交道,还不定期对中小型制造民企深入沟通和走访,企业领导层对工业4.0/智能制造秉持什么样的观点?
陈萍生博士:央企和国企在内的大型企业生存压力相对较小,底子厚,人员素质偏高,资源也多,看得高远,关心的同时,也比较能够冷静思考。他们顺序渐进并不着急期望马上要改变企业运作,对任何变革带来的期望也不会那不实际的高,也不期望一下子就实现智能化。
同时,央企和国企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企业本身的产线生产系统都已经相当先进, 对所谓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系统不太会有惊讶的反馈, 只要有钱都可以买到最先进的产线生产设备也可以一步跳上全自动化的境界,然而设备的使用保养需要全盘考虑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投资是否符合企业整体的经济或战略效益,任何的投资会理性地规划和逐步实施。
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生存问题,甚至有些已经面临到底要不要经营的考虑。大环境的变化超出了他们的承载能力,比如工资暴涨, 竞争剧烈。如果企业基本运营系统都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面对汹涌而来的工业4.0,他们心里是慌的,着急而又迷茫,不知道如何落地。很多企业家和员工误以会“工业4.0就是3D打印,就是人工智能”,所以,总体来讲他们是比较迷惑的。
未完待续
第二篇 善用科技,探索智造变革路径
第三篇 工业4.0时代的中国机会
更多独家观察和原创文章,造奇新媒体,为您奉献真知灼见。详见:截止2017年7月7日的历史[分类]文章链接
【2017年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将在9月26-27日召开,点击二维码报名】
【造奇智能产业新媒体】
国内第一家正式成立并开展运营的智能制造产业新媒体机构,聚焦工业4.0与智能制造时代的价值创造,以“深度影响智能制造进程,守望智能制造产业成长”为使命,联接产业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资本等产业核心力量,通过创新和融合力量,提供深度观察、行业洞见、丰富资讯于一体的原创型、产业新媒体平台。